一、如何正确拨打120
当有人突然发病或外伤时,不要迟疑,应尽快打120呼救,这与自行送院或叫出租车送院比较,不但速度快,而且可在现场和途中得到医疗救援,防止病情恶化。
拨打“120”急救电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1. 应保持冷静。也许需要急救的是你的亲人、朋友或者熟悉的人,非常焦急,但一定不要惊慌,保持镇静,听从调度员指令。
2. 提供具体位置。请缩小至门牌号(XX路XX小区X弄X号X室),若不清楚地址可以说明附近标志性建筑。在现场有多个陪同者的情况下,可派一人前往大路迎接120救护车,更快速度指引120到达目的地。
3. 汇报患者情况。请说出呼救原因,伤情症状、年龄、性别(如呕血、昏迷、意外伤害、车祸等造成的伤情)。
4. 对于火灾、塌方、触电、溺水、毒气泄露等情况,需说明受伤人数、事件程度等情况。
5. 留下有效的联系电话方式,保持电话畅通,以便沟通。
6. 在等候救护车到达时,要做到如下几点:
6.1 最好抓紧准备去医院必需的物品,如病人病历卡、医保卡、现金等。
6.2 搬走过道上阻碍伤病员搬运的各种物品,以便更快搬运患者。
6.3最好请人到小区大门口或事故现场引导救护车工作人员,以尽快到达现场。
7. 如果伤病员周围有人学过急救知识,可进行自救互救,在对心脏骤停的病人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会大大提高成功率。
急诊患者就诊流程图
急诊科电话:0546-8175110
三、急救小知识
1、头外伤急救科普知识
头部创伤多由锐器或钝器导致,通常分为头皮损伤、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种,伤口不容易自行闭合。如果伤势较轻,则会出现轻微的头痛或肿胀。如果伤势较重,则可能发生脑震荡,严重时会导致伤者休克。
头部创伤有哪些典型表现呢?
◆头皮损伤
头皮损伤主要包括头皮血肿、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脱伤。头皮血肿多因钝器所致,按血肿出现在头皮内的不同层次可分为皮下血肿、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三种;头皮裂伤多由钝器或锐器导致,由于头皮血管分布较多,可能出现失血较多而引起的休克;头皮撕脱伤常由发辫受机械力牵扯而导致大块头皮撕脱,可导致失血性或疼痛性休克。
◆颅骨骨折
颅骨骨折多为颅骨受到暴力作用所导致,常有受伤处压痛、肿胀、骨折等表现,多会引起脑膜、脑血管损伤,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。除此之外,一旦触及下陷区,则会出现偏瘫、失语癫痫等症状。
◆脑损伤
脑损伤通常为脑功能障碍,其临床表现为脑震荡、脑实质损伤、颅内血肿等。主要症状多为意识障碍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。若触及重要脑功能区,则可能出现偏瘫、失语癫痫等症状。
如何处理不同程度的创伤呢?
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,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对于头皮创伤出血者,可以采取加压包扎止血的方法,尽早除去伤口内的异物。意识清楚的患者应留在急诊室观察一段时间,意识模糊者则需住院观察。
对于颅骨骨折的患者,则需根据病情的变化,结合CT结果,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出血量大、损伤较为严重者可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结合药物进行治疗,术后还需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。
对于脑损伤的患者,首先要进行一系列检查,根据病情进行治疗。脑震荡患者以休息为主进行恢复,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头晕、呕吐等症状及促进脑循环。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,避免出现颅脑内迟发出血和损伤。
特别提醒
无论伤势如何,头部创伤都应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密切观察,避免因为一时疏忽导致就诊不及时。
头部受到创伤后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,可自行观察1~3天,如果仍没有异常情况,则可以继续在家修养。
如早期头部撞击时,曾有一过性意识障碍,事后一般情况好,一旦再次出现神经精神症状,专业上叫“中间清醒期”,提示的脑内出血,必须立即就诊。
如有头部血肿,但未出现昏迷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、意识障碍等症状,也可继续在家观察,如出现上述症状,请及时就诊。
若患者有外伤昏迷史,出现持续头痛、呕吐,且症状逐渐加重,有鼻腔流水或流血等症状,则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头部CT检查。有明显颅脑损伤的患者,在前往医院途中,一定要保持呼吸道通畅,防止呕吐窒息,切观察病人的呼吸、脉搏、血压、瞳孔及神志的变化。
2、发现孩子鼻腔内有异物,该怎么办?
可以拼出各种造型的磁吸小球,是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玩具。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,尤其是对于幼儿,贪玩天性会让他们尝试将小玩具放入脸上有洞的地方,如鼻孔、耳道、嘴巴等。
近日,温州市急救中心就接到了这样一位妈妈的求助,她洗个澡的功夫,3岁的幼儿就将一颗绿豆大小的磁吸小球放入鼻孔取不出来,小孩尝试自己挖出来,不料越挖越深导致了鼻腔出血,吓得大哭求助妈妈。
120到达后,急救医生发现孩子右侧鼻孔可见血迹,无活动出血,小儿自述鼻腔内有异物感。由于儿童鼻孔很小,需要送到五官科进一步探查取出异物,医生安抚孩子的情绪,并将其转送至医院。幸运的是小球的位置并不深,到达医院后,五官科医生使用工具很快将磁吸小球取了出来。
据统计,异物吞入或异物误塞最常发生在6个月大到3岁之间的幼童,因为该年龄的儿童开始可以抓握物品,常见有钱币,其它如鱼刺、钮扣、贴纸、电池、磁铁、玩具⋯⋯等,都是时有所闻。
危险征兆
首先家长要学会判断宝宝的鼻腔是否进入了异物?鼻腔进入异物的表现:人的鼻子和咽喉部、气管相通,这些部位的通畅才能保证人的呼吸通气正常。尖锐、粗糙的异物可以损伤鼻腔,使鼻腔发生溃疡、出血、流脓和鼻塞。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,宝宝可能在几周或几月内都没有症状,随时间的延长,出现鼻腔发炎或其他意外的发生。
预防措施
家长应将家居日常小物品如纽扣电池、别针、药品、黄豆、花生米等物放到宝宝不易拿到的地方。同时教育孩子不要将玩物塞入鼻腔,并提醒孩子如果不慎将异物放入鼻腔,记得一定告诉爸爸妈妈,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,避免出现并发症。
正确处理方法
家长们一旦发现宝宝老爱用手抠一侧的鼻子,单侧鼻子经常鼻塞、流脓涕,偶有涕中带血,呼气时有股臭味,应该怀疑小孩鼻腔是否进异物。
如果孩子因为鼻塞明显呼吸不畅,应让孩子尽量保持安静,避免哭闹挣扎导致缺氧加重,同时呼叫120救助或就近急诊就医。
禁止自行在家用镊子、掏耳勺等工具自行尝试取出,以免越推越深,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滑入气道,引起窒息。
应及时就医,由医生根据异物性质、大小、形状、所在部位等,采取适当的方法用专业的器具取出,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出异物、冲洗鼻腔、促进鼻腔黏膜恢复。
总之,对于鼻腔异物预防远远大于治疗,家长们平时加强对孩子的看护,发现孩子平时有这些不好的小动作和习惯时,及时纠正他们的做法。
四、院前急救
院前急救,简单地说就是120,就是在非医院环境紧急情况下的诊断和治疗。其本质特征是“紧急”。如果情况不紧急,则应无“急救”可言。
2013年11月,原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布的《需要紧急治疗的急危伤害标准及诊疗规范》规定,紧急治疗范围主要包括危重病人,包括无呼吸、无脉搏的病人,急性意识障碍患者或可能严重残疾的患者。
但事实上,一些患者不顾疾病的优先级,拨打120进行院前急救。门诊部挂不上专家号呼叫救护车,医院没有床位呼叫救护车。习惯了外卖快递到家服务的人呼叫救护车。白天没有时间看医生,晚上叫救护车去医院。搬家叫救护车,一些患者转院、出院回家,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到医院看病,家属都打120。造成院前急救资源大量浪费,救护车院前急救作为危重病人紧急救援的“生命通道”,被一些非危重病人视为医疗救治的“绿色通道”,其尴尬和隐患不言而喻。这些都是消极等待救治的情况。
还有一些消极等待救治的例子,一些市民在街上看到突发疾病患者后,会拨打120寻求急救。但他们表示,他们不会进行心脏复苏或人工呼吸,并将120名救护车人员视为“救命稻草”,被动等待救援,错过了黄金救援时间。
或者在患者中暑晕倒都不将患者拖至阴凉处,消极等待围观,然而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,又展现出极为丰富的经验指导急救人员抢救治疗患者。主要原因还是许多人担心在救助病人后,病人最终会死亡或者家属向自己索赔。自己好心办坏事,造成了矛盾和纠纷,因此这个责任和矛盾交给120院前急救,自己置身事外,既展现了高度的救人风尚也保护了自己。据统计,在死于心脏病的人中,86.6%的病人死于室外医院。如果他们及时在现场获救,46%的心脏病患者可以获救。
然而,人们缺乏急救意识和技能,只能报120等待,无法现场施救,心脏病死亡率居高不下。解决这种现状,关键的还是立法,营造人人学急救后敢急救的氛围。《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(草案)》(修改稿)已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,草案修改稿鼓励公众参与救死扶伤:救人免责;现场救护行为受到法律保护,如果紧急现场救护对患者造成损害,经过合法程序认定,由政府予以补偿。如果全国推广,对于院前急救的主动治疗,大有裨益。
此外还需要要端正大众就诊观念,正确宣传院前急救的作用和特点,正确看待院前急救。院前急救不是随时想看病就看病的“24小时门诊”,更不是优先到医院插队就诊的“快捷通道”。况且,救护车都是将患者送至急诊科,医疗行业隔行如隔山,医院急诊科医生救治危重病人经验比较丰富,但对一些专科疾病的诊治,可能难以像专科大夫那么准确到位。因此,遇到非急诊病症,患者还是应当主动选择相应的专科门诊看病就医,这样既避免占用院前急救资源,也有助于自身得到最佳诊断治疗。